SDYU UED提醒您:检测到您在用IE老版本浏览器或360兼容模式访问,为帮助您获得更好的体验,推荐使用chrome,搜狗,IE11等浏览器或更换至360极速模式
学校主页 学院主页 加入收藏 English
成果展示
科研成果 | 跨情境暴力暴露对中国儿童反应性攻击与主动性攻击的预测作用
作者:        发布时间:2022-04-18        来源:

科研成果 | 跨情境暴力暴露对中国儿童反应性攻击与主动性攻击的预测作用

———祝贺李小青博士的论文近期在《Aggressive Behavior》上发表!


 

1 研究背景

攻击是指一种旨在对他人造成伤害的行为。根据攻击的功能、动机与情感反应的程度,可以分为反应性攻击与主动性攻击。反应性攻击更多与挫折相关,特点是高水平的愤怒、社会信息加工偏差与情绪调节功能受损,如酒吧里男性认为被挑衅后奋起反击。而主动性攻击则更多与社会学习相关,特点为对于攻击行为的高自我效能感以及对后果的积极预期,如儿童为了获取玩具而推倒对方。

 

研究发现暴力暴露是攻击的一个重要预测因素。然而,以往研究在考察攻击时,并未区分反应性攻击与主动性攻击。另外,个体可能会在不同情境下接触暴力,比如家庭、学校和社区;暴力暴露的形式也存在目睹与亲历之别。但既往研究并未充分重视不同情境与形式的暴力暴露对儿童、青少年主动性攻击与反应性攻击的影响及其差异。

 

 

李小青博士课题组近期发表在国际期刊《Aggressive Behavior》(JCR二区)的论文,采用短期追踪设计,考察了不同情境与形式的暴力暴露对儿童主动性攻击与反应性攻击的预测作用,并对其预测效果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

 

2研究设计

本研究由我院李小青博士联合温州医科大学蒋索博士,带领研究助理汪玥、李加美共同完成。研究对浙江省609名小学四、五年级的学生进行了间隔一年的两次追踪数据采集。测量内容包括儿童目睹、亲历家庭/学校/社区的暴力暴露以及他们的主动性攻击和反应性攻击。具体详见图1、图2

 

IMG_257

1 不同情境暴力暴露的跨形式对比模型图

 

IMG_258

2 不同形式暴力暴露的跨情境对比模型图

 

 

3 研究结果

不同情境暴力暴露进行跨形式对比时,结果显示:在家庭中,目睹家庭暴力显著预测反应性攻击,亲历家庭暴力显著预测主动性攻击;在社区中,亲历社区暴力仅显著预测主动性攻击;在校园中,亲历校园暴力仅显著预测反应性攻击。另外,对暴力暴露的不同形式进行跨情境对比时,无论是目睹还是亲历,家庭暴力对儿童反应性与主动性攻击的预测效果总体上要强于社区暴力与校园暴力。目睹家庭暴力比目睹社区暴力更能预测儿童的反应性攻击,而亲历社区暴力与家庭暴力较之于校园暴力更能预测儿童的主动性攻击。

 

4研究结论

综上,本研究发现,不同形式的家庭、学校与社区暴力暴露对于儿童的主动性与反应性攻击有着显著而不一致的影响。总体来看,家庭暴力暴露对于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更为明显、稳定。该结果一方面提示家长、学校以及相关工作者需重点关注家庭暴力对儿童青少年攻击行为发展的效应。另一方面对儿童青少年攻击行为进行干预时,也需要根据不同攻击类型以及暴力暴露的不同形式与情境,开发出更加细致且具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

 

论文相关信息:

该项研究得到深圳大学自然科学基金(000311)、广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2016WQNCX130)、深圳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zdfz18007)、浙江省高校重大人文社科青年重点项目(No. 2016QN018)等资助,并在Aggressive Behavior期刊发表。

 

详细信息如下:

Li, X., Wang, Y.(共同一作), Li, J., Tang, J., Zhang, J., Wang, M., & Jiang, S. (2022). Violence exposure across multiple contexts as predictors of reactive and proactive aggression in Chinese preadolescents. Aggressive behavior.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https://doi.org/10.1002/ab.22016

 

 

IMG_259

扫码关注我们!

文字来源|心理学院

图片来源|心理学院

学生责编|罗涵丹

初审|吴丹

审核|焦璨、吴健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