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污染是指个体对事物价值的判断受与之相关的道德属性影响的现象。我院崔芳副教授和脑疾病与认知中心刘洁助理教授共同合作围绕道德污染的神经机制问题开展了一项研究,揭示了道德污染对价值判断影响的神经机制,该研究成果表在国际神经科学领域重要期刊《Human Brain Mapping》上。
研究背景
以前的研究发现,个体会更偏向于喜欢道德高尚或者讨人喜欢的人或相关的事物,而对那些与不道德或者不讨人喜欢的人或相关的事物持否定态度。例如,“道德污染”会影响个人多种情况下的决策(例如,购买决策;快速拍卖财产;器官移植捐赠者的选择):如果事物与受人尊敬的人联系在一起,它们就更有价值,反之,价值就更低。然而这种”道德污染效应”背后的神经机制尚未被探索。
实验设计
该团队设计了一种 “二手商品定价”范式,与功能磁共振成像相结合,以探讨道德污染效应的神经机制。该范式要求被试完成一个二手商品买卖游戏,这些二手商品的原拥有者分为道德和不道德两类,如血液捐赠者、三八红旗手;考试作弊者、小偷等。对于每一个被试,都事先测得他们对每一个商品价值评估的判断作为游戏中的初始价格;游戏中,呈现该商品的图片及其原拥有者,并要求被试对其定价(流程见图1)。
图1
实验结果与讨论
行为层面上,该研究发现不道德所有者的贬值效应显著,而道德所有者的反向效应较弱(见图2)。
图2 行为结果
在神经层面上,该研究发现道德的贬值效应主要是由背侧纹状体(主要是尾状核)的神经反应所驱动,这些反应是由“受污染”物体的高初始价格与低初始价格的相比产生(见图3)。
图3 激活强度分析结果
动态因果模型显示,高初始价格分配给“受污染”的物品导致从尾状核到腹内侧前额叶皮质的有效连通性增加,表明大脑各区域在决策过程中整合价值。
图4 动态因果模型分析结果
本研究表明,背侧纹状体,尤其是右侧的背侧纹状体在道德污染的经济效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整个价值决策过程可能涉及到由背侧纹状体与腹内侧前额叶组成的脑网络。该发现对道德加工如何影响人类决策系统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论文信息
Liu, J., Liao, C., Lu, J., Luo, Y. J., & Cui, F. (2019). Moral contagion: Devaluation effect of immorality on hypothetical judgments of economic value. Human brain mapping, 40(7), 2076-2088.
《Human Brain Mapping》为中科院JCR2区(2020年升级版)期刊。深圳大学脑疾病与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中心刘洁助理教授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深圳大学教育学部心理学院基础心理学系崔芳副教授为论文的通讯作者。深圳大学为第一通讯单位。该研究工作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