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YU UED提醒您:检测到您在用IE老版本浏览器或360兼容模式访问,为帮助您获得更好的体验,推荐使用chrome,搜狗,IE11等浏览器或更换至360极速模式
学校主页 学院主页 加入收藏 English
成果展示
2020年10月22日科研成果 | 近期研究揭示疼痛敏感性与疼痛共情以及内隐疼痛认知之间的联系
作者:        发布时间:2021-02-01        来源:

疼痛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活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已被列为继“呼吸、脉搏、血压、体温”之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不同个体对同样的伤害性刺激或者临床疾病产生不同的疼痛感受,即存在着疼痛敏感性的个体差异。疼痛敏感性不仅会影响疼痛体验,还会影响疼痛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高疼痛敏感性的个体更易感知疼痛,疼痛的耐受阈限更低,且存在更高的风险发展为慢性疼痛患者。因而,理解疼痛敏感性的个体差异,对个性化镇痛方案的制订以及疼痛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近期,彭微微副教授研究团队围绕疼痛敏感性的个体差异开展了系列研究,揭示了疼痛敏感性与疼痛共情以及内隐疼痛认知之间的联系。

 

01 疼痛敏感性与疼痛共情的联系

 

疼痛共情是对他人疼痛的感知、体验和反应,即对他人疼痛的“感同身受”。已有研究表明自身疼痛与他人疼痛信息加工过程涉及相似的心理机制和神经表征,且两者都强烈依赖于自上而下的受控机制,如注意的调节。本研究从个体间差异的角度考察了自身疼痛敏感性与疼痛共情之间的联系,以及两者的联系是否受到注意的调节。研究团队结合疼痛相关问卷和实验性疼痛敏感性评估方法,筛选了高、低疼痛敏感性的健康被试,比较了两组被试在疼痛共情任务中的行为和神经响应。

 

     结果发现,当注意指向疼痛线索时,与低疼痛敏感性个体相比,高疼痛敏感性个体面对他人疼痛时报告了更强的疼痛共情反应(疼痛评分任务,图1),表现出更为迅速的行为反应(疼痛判断任务,图1)。高疼痛敏感性个体在疼痛和中性刺激条件下的事件相关电位N1响应与alpha神经振荡响应均存在显著差异,而在低疼痛敏感性个体中没有观察到这种差异,且这些神经响应可介导疼痛敏感性与疼痛共情行为反应之间的联系(2)。然而,当注意不指向疼痛线索时,两组被试表现出相似的行为和神经响应(数手任务)。


A:疼痛判断和数手任务

B:疼痛评分任务

HPS为高疼痛敏感性个体

LPS为低疼痛敏感性个体

实验设计和行为学结果

 

 

事件相关电位N1响应与alpha神经振荡响应响应

可介导疼痛敏感性与疼痛共情行为反应之间的联系

研究结果表明,当注意力集中在疼痛时,人们对自身疼痛和他人疼痛的敏感性存在一致性。这可能是因为自身疼痛和他人疼痛存在相似的功能意义,如两者均可以激活威胁探测系统,避免环境中存在的或潜在的威胁。疼痛共情异常是多种临床疾病的症状,如精神分裂症和自闭症,这一研究的发现可能为理解某些临床患者的疼痛共情异常提供新思路。该项工作近期在Human Brain Mapping期刊(中科院SCI二区,SCI-JCR-2019Q1, IF = 4.42)发表,论文第一作者为副研究员李晓云博士。

 

02 疼痛敏感性与内隐疼痛认知的关系

 

     已有研究表明,疼痛敏感性与疼痛恐惧和疼痛灾难化认知之间存在联系,且疼痛相关的负性认知可影响慢性疼痛的发展与维持。然而,当前对于疼痛认知的评估常采用口头报告、问卷等外显的测量方式,疼痛敏感性的个体间差异与对疼痛相关信息的内隐负性偏向之间的联系尚不清晰。本研究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AT,图3)测量个体对疼痛相关信息的内隐负性偏向,考察了疼痛敏感性与内隐疼痛认知之间的联系。

 

     结果发现,与低疼痛敏感性个体相比,高疼痛敏感性个体不仅在自我主观报告中表现出更强的疼痛恐惧水平,在IAT测验中也表现出更强的内隐负性偏向。高疼痛敏感性个体在相容和非相容条件下的事件相关电位P3响应波幅存在显著差异,而在低疼痛敏感性个体中没有观察到这种差异,且这一神经响应可部分解释疼痛敏感性与疼痛内隐负性偏向之间的联系(4)。

 

 




 

 


实验流程图

Congruent condition: 相容条件

Incongruent condition: 非相容条件

 





 

 

 


事件相关电位P3响应可介导疼痛敏感性与疼痛内负性偏向之间的联系

 

研究结果揭示了疼痛敏感性与疼痛内隐负性偏向之间的联系,即疼痛敏感性高的个体对疼痛的内隐负性偏向也更强,且可能与刺激评估和认知控制过程有关。鉴于疼痛敏感性可以预测慢性疼痛症状的发展,且慢性疼痛患者往往表现出更高的疼痛敏感性,这一研究结果提示在临床中对疼痛相关信息的内隐负性偏向的矫正可能有助于慢性疼痛的预防与治疗。该项工作近期在Psychosomatic Medicine期刊(中科院SCI二区,SSCI-JCR-2019Q1, IF = 3.70)发表,论文第一作者为硕士研究生叶倩。

 

上述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871127),广东省普通高校特色创新类项目(2019KTSCX149)和深圳市科技计划基础研究自由探索项目(JCYJ20170818093231953)资助。

 

论文相关信息

1. Li Xiaoyun(李晓云),Liu Yang(刘洋), Ye Qian(叶倩), Lu Xuejing(吕雪靖), Peng Weiwei(彭微微)*(2020)the linkage between first-hand pain sensitivity and empathy for others' pain: attention matters. Human Brain Mapping, 2020: 1-14.doi:10.1002/hbm.25160.

 

2. Ye Qian(叶倩), Li Xiaoyun(李晓云), Peng Weiwei(彭微微)*(2020) Individual variation in pain sensitivity and implicit negative bias toward pain. Psychosomatic Medicine,82(8):796-804.

doi:10.1097/PSY.0000000000000844.